查看原文
其他

Studio Visits:苏五口 Suwukou

B君 HYPEBEAST 2022-04-25

Jenning Yang/Hypebeast


Studio Visits 探访世界各地与街头文化、时尚息息相关的设计师、艺术家等人的工作室。在这个相对私密的空间内,了解他们事业的开启与变化、创作的习惯与对待工作的心态等。亦会搜寻工作室内的一些秘密,分享个人收藏及它们背后的故事等。


自 2018 年末决定结束 PURLICUE 后,苏五口一直藏身于幕后,为其他品牌做品牌策划、Branding、产品开发等等。2021 年初,苏五口携自己的全新品牌 They are 与 Vans 合作推出中国牛年别注系列,再度回到了幕前。


They are 是围绕苏五口在过去两年创建并发展的一家卫衣工厂而成立的服装品牌。与以往通过一个概念创作系列不同,这次他选择了「工厂」这个特别中国、特别南方、特别广州的元素,延续自身对这个服装工厂聚集地的思考,也可以说是对「抄袭系列」的一个延续与对抗。苏五口在社交媒体中形容过这是一种苦活累活,相比于台前的影响,它更加幕后,无聊,重复。而「工厂」也是属于他自己接下来想要创作以及表达的语言。所以他决定做自己最不擅长,最没有底的东西:通过建立一个工厂去建立一套语言。


Jenning Yang/Hypebeast


这次 Studio Visits,HYPEBEAST 来到了苏五口在广州的工作室,除了对工作室进行探索外,我们也发现「厚」、「重」、「笨拙」、「缓慢」可能都是 They are 语言体系中的一部分。围绕它苏五口为我们展示了一本花了两年时间拍摄的拥有难以理解的厚度的书本、一部没有明确逻辑的电影、一件由接近 1000 克重量的布料制作而成的卫衣……



Space Information & Overview



坐标:海珠区,广州,中国

用途:工作、拍摄

面积:约 400 ㎡

时间:2020 年至今

装修费用:约 500,000 Rmb

租金:80,000 ~ 100,000 Rmb


苏五口现在所处的工作室位于广州海珠区杨协成创意园旁边,离原来的工作室只有 5 分钟的步行时间,被命名为「ok center」。他喜欢独立的建筑,对写字楼不太感冒,他对我们说:「选这里就是偶然。假如没有遇到这个建筑,可能还要在以前的工作室呆上小长一段时间。现在这里就是两层的独立建筑,没层没有隔断,大通透。这个工作室从看到,到设计,到装修完比较赶,就用了一个月。」


入口处


Jenning Yang/Hypebeast


各部门办公区域(一层)


< 左滑查看更多

Jenning Yang/Hypebeast


「楼梯层级」隔断空间


< 左滑查看更多

Jenning Yang/Hypebeast


客服部门办公区域(二层)


Jenning Yang/Hypebeast


样衣储藏空间


< 左滑查看更多

Jenning Yang/Hypebeast


摄影棚


Jenning Yang/Hypebeast


工作室内的设计是苏五口过去当建筑师时一些思路的沉淀,是他直接的、本能的输出。走进工作室后,他为我们介绍道:「我们不想按照房间去隔断,就用了「楼梯的层级」去做空间隔断,而每个区域的功能则是同事们按照本能划分的。风格这件事过去我还挺抗拒的,感觉风格应该是在情感与内在的酝酿发酵下,自然而然发展出来的结果。所以不会在做之前就已经知道是什么风格,再去刻意为之。目前这个想法是因为在这个建筑对面看到了几个废弃的、很奇怪的楼梯,很超现实。


ok center bar


< 左滑查看更多

Jenning Yang/Hypebeast


苏五口把原来工作室的局部变成了一个喝酒小场所,本意是想同事们都爱喝酒,可以多找身边的朋友多聚聚。然而随着身边玩音乐的同事越来越多,自己对音乐也有了新的感觉,这个场所现在也会免费提供出来办一些实验音乐的活动。他说:「办理主题的音乐活动,假如有门票的话,这些活动的门票也都给演出的音乐表达者。我们自身是不盈利的,尽量不亏太多就好,希望可以为本地的地下音乐实验音乐提供一个场所。另外,从工作室与小酒吧中间的路程,也让两个地方变得关系微妙、有意思,这 5 分钟的路程像是我们的工作室有了一条 5 分钟的公共走廊。」



2 年间的转变与 They are 的开始


Jenning Yang/Hypebeast


PURLICUE 结束后的这两年间,你在做什么?

我现在总体来看是在做幕后的事情,有做一些品牌策划,帮别人做品牌,包括 Branding 以及产品开发等等。这种幕后角色的属性和建筑师的那种服务感很像,可以说是接触建筑行业的一种被驯化。我以前喜欢的建筑类型也是一些基建类型,包裹性、容纳性、适应性都比较强,我认为这种建筑都是有适配与服务的属性,这种也是我审美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我怀疑自己做幕后有受到这种审美的影响。但其实我本人的服务意识又是因为比较薄弱才离开建筑师这个行业,比较矛盾。


工厂现在大概由 130 ~ 140人,主要专长是做卫衣,除了服务一些大公司的部分工作服、电竞比赛的工作服外,也会为独立设计师做高品质的卫衣,比如 Xander Zhou 的部分卫衣就在我们这边制作。为各种不同社群制作制服的服务感,我很喜欢。


做工厂也是幕后,They are 是将幕后变成幕前,是顺其自然的事情。当然,也是因为有对工厂的审美在里面,要不然不会选择它。


「我以前喜欢的建筑类型也是一些基建类型,包裹性、容纳性、适应性都比较强,我认为这种建筑都是有适配与服务的属性,这种也是我审美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我怀疑自己做幕后有受到这种审美的影响。」


当以往的「抄袭」、「请偷走这件衣服」等强概念性的项目被广泛报道和讨论时, 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我不会去看那些反馈,我知道我看了会被影响,我想自己尽可能保持安静,我享受这种安静,所以基本我都不会看。


但是有些时候也会没有办法避免,会间接知道。当知道了以后从商业的角度就会觉得概念被更多人看懂了,促动了,之后会被过分利用。这也很正常。


They are®  秋冬系列,苏五口做了一本关于自己工厂的书本《他们》(绿色)和纪录片。封面是书中工人的名字集合,书脊是工厂创建时间,内容是关于中国供应链劳作者工作流程的一天记实(实际耗时 2 年)。红色是特别为 They are x Vans 制作的同类型书本。

Jenning Yang/

Hypebeast


在发布新品牌 They are 时,你还创作了「被否定」系列否定了自己之前的一系列作品,这样做有什么目的吗?

会这样做就是一种方法论,挺粗暴的,但是这种粗暴有牺牲在里面。否定需要有牺牲在里面才显得有份量,要不然就只是消费了否定词。否定词是永远属于年轻群体的,他们不服、对抗、发出自己的声音,小的起义都带有这种否定色彩,这种微弱的否定有自我摧毁的味道,充满力量。这里面的否定有很多成本,就是这些不顾才产生了美感。


但是现在消费「否定概念」有点多,就是那种轻飘飘的否定有点多。


「否定需要有牺牲在里面才显得有份量,要不然就只是消费了否定词。」


你会怎么定义 They are 这个品牌?

这两年我定义自己是停止了创作的,They are 的开始就是一种结束,因为它对于我来说是过去两年的一种总结。我并没有想得很清楚接下来怎么做这个品牌,我也挺期待自己为它会做些什么。


我不喜欢很确定的东西,因为太确定就会显得太无聊了。


苏五口为某综艺节目特别制作的 T-shirt,为了「抵抗」节目组换衣服的要求,他把工厂每一位工人印在了 T-shirt 上以作更换。

Jenning Yang/

Hypebeast


现在你的团队有多少人?你会围绕哪些因素建立团队?

不包括工厂的话,大概 40 ~ 50 人。建立团队以往比较随性,现在可能除了技能,主要是看性格个性,随意有机地进行,舒服就好。

以打造一个新系列为例,你会经过哪些步骤? 

我其实觉得应该避免步骤,也许步骤代表套路。假如一个设计师做一个系列需要步骤的话,那就是这个设计师需要为下一个系列唾弃上一个步骤,是有一点累,但是也有快感。


另外一种方式就是延续再延续,直到你在消费者的认知中抢走这种风格。这种方式也挺帅。


They are 配饰系列:《江西运动与仪式》。苏五口把自己工厂湖边的石头收集起来雕刻,手工涂金,然后重新放回湖边,下班的时候工人路过再拾起投掷,像完成某种神秘仪式。 

Jenning Yang/

Hypebeast


工作室内最近完成的作品有哪些?能说说它们诞生的过程、设计的概念,和制作上的特点吗?

可以说是半成本一大堆,完成的没几个。关于作品,我总感觉我过去 2 年没有做什么作品,都是一些模糊的准备。也许是因为创作者拿的材料、素材都来自于自然界,社会,周围环境,我想自己做素材,就是素材本身也不是借用的。


其实 They are 的工厂也是这个样子,我希望这个工厂不是借用创作素材,而是从无到有创建的,这使得我真正从底层置身于这个供应链的一个环节之中,让我拥有权力去下定义,使得一件 T-shirt 或者能成为工作服的权力。我过去也做过工作服,但是 They are 对于我来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作服,除了我们自身的工厂工人在穿,我也给一些画画工坊的人穿,建筑施工队的人穿。这些在人文产业背后付出的人,给了我很多审美上的愉悦,以至于我自己也很像投进当中,成为他们的一部分。所以这些作品诞生的过程,设计的概念,制作上的特点,这些所谓的手段,都是我实打实的平实生活,而不是我创作上研究出来的套路与技巧。也因为这样,才做了一本书,一条影片去记录。


这些素材与表达的出现,是环环相扣,看上去很讲逻辑,很理性。但是又非常自然,那种自然就像饿了吃饭、渴了喝水,很动物性。设计的力量我们有没有被过度使用与过度解读,那些技巧与手段在真实生活面前就显得很薄弱。 


「我过去也做过工作服,但是 They are 对于我来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作服,除了我们自身的工厂工人在穿,我也给一些画画工坊的人穿,建筑施工队的人穿。这些在人文产业背后付出的人,给了我很多审美上的愉悦,以至于我自己也很像投进当中,成为他们的一部分。所以这些作品诞生的过程,设计的概念,制作上的特点,这些所谓的手段,都是我实打实的平实生活,而不是我创作上研究出来的套路与技巧。也因为这样,才做了一本书,一条影片去记录。」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a3229efenmo  

They are


表达对你来说应该一直是重要的一环,未来你会希望表达些什么?有想过会以一个怎样的方法呈现出来?

我之前老用表达这个词,是因为很多事情或者产品,我都不认为是作品。写文字是表达,我们揉揉眼睛也是表达,我们喝无糖绿茶不喝有糖的也是表达,我们无处不在无时无刻有意无意地表达自己各种信息,来证明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在这个前提下,做设计当然是表达,所以表达是个特别中立,特别无法避免的动作。表达谈不上重要不重要,表达就置身于我们生活任何一个节点上。表达重要其实是因为生活重要。

有想过 They are 结束时会是怎样的吗? 

我重新想做创作是希望能有满足感和幸福感。这个品牌结束的时候应该是又觉得无聊了,它不能给我生活的力量,我与这个品牌不能互相喂养的时候。


「这个品牌结束的时候应该是又觉得无聊了,它不能给我生活的力量,我与这个品牌不能互相喂养的时候。」


Jenning Yang/Hypebeast


你会有收集某类东⻄的习惯吗?

我没有收集东西的习惯,东西一到手就希望把它用完、用残,然后希望空间尽可能的空旷。所以硬要说喜欢收集的东西,应该是空间,通过剔除不要的东西去收集更多的空间。


我现在很喜欢有香味的东西,无论香薰、线香或者香水,我不追品牌,国内国外的只要一有新的我就会买,然后就马上用。我觉得香味是十分抽象的、感官性的、没有逻辑的,它里面会包含很多信息,而且充满了不确定性。我觉得创作往这个方向有很多东西可以玩。

ok center 的酒吧成为了你们创造的一个音乐场所,这两年间你对音乐的理解有什么转变吗?

我觉得音乐是有一些治愈效果的,我以前其实没有很能感受到的,但最近这 1、2 年这个感受就深了很多。


现在的信息大部分都与大脑相关,所以在接收信息时我们讲故事就会讲逻辑,故事怎么打动人、怎样改标题成为了很重要的「指标」,但这些与身体的关系却很微弱。现在我更喜欢不太讲逻辑的,从感官上感受的信息,像音乐、香味就是能直接影响身体的,而它是没有办法解释的,喜欢、不喜欢很主观。


Jenning Yang/Hypebeast


现在你会怎么介绍自己?

一个一直自己和自己辩论的人,并在里面获得乐趣。



苏五口的推荐书籍


ARAKI《TOKYO LUCKY HOLE》


Jenning Yang/Hypebeast


荒木经惟出道以来出版了超过 350 本出版物,且数量每年仍在增长。这本《Tokyo Lucky Hole》记录了 1980 年代东京风俗业最有活力和想象力的黄金时期的景象,为今天留下了历史一张张最真实生动和深入现实的城市写照。苏五口也正是喜欢这种真实粗暴的现实文化。


《购物凶猛》


Jenning Yang/Hypebeast


「相比看图为主的服装领域书籍,我觉得这本书的取题比较有趣。」苏五口为我们推荐了《购物凶猛》一书,这本书由孙骁骥所著的,是一本 20 世纪中国消费史。书中紧扣「消费」这一线索,讲述了 20 世纪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诸多变化,重新梳理了在 20 世纪历史光影的诡谲多变中,购物和消费主义如何把中国改造成今天的模样,消费者的集体面孔又是如何被一次次地篡改与重塑。


长谷川豪《GO HASEGAWA Thinking Making Architecture Living》


Jenning Yang/Hypebeast


「长谷川豪是日本建筑领域里面有名,又还不太非常出名的建筑师。」这位 70 后的建筑师的作品包括林中飞屋、东京练马区的公寓、位于西班牙巴塞罗那以西的 Solo House 等。《GO HASEGAWA Thinking Making Architecture Living》是他的首本作品集,整本书分为「思考」、「建築」和「生活」三章,以揭示長谷川豪的建築作品和思想。


《爱丁堡画记》


Jenning Yang/Hypebeast


《爱丁堡画记》由先后任教于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一流学府的散文家、画家、诗人和书法家蒋彝所著,这位旅居英美 40 余年的「中国文化的国际使者」以笔名「哑行者」用画笔与文笔巧摹爱丁堡的风物,妙谈苏格兰人的文化。苏五口说:「我在爱丁堡生活过两年,这本书让我看到不一样的描述角度。」


《Novembre》Magazine


Jenning Yang/Hypebeast


由创意及艺术总监 Florence Tétie 及摄影师 Nicolas Coulomb所创立的《Novembre》杂志,以线上杂志和双年刊纸本的形式经营。这本独立杂志以「艺术、美、创新」为宗旨,透过对艺术与时尚的探索来挑战主流社会对于美的狭隘定义。这本独立杂志杂志是同事推荐给苏五口的,他在这里也推荐给各位读者。



相关精彩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